本溪普天防雷检测
提供专业的五大防雷检测服务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甲级与省级计量CMA认定的双资质机构
QUESTION
常见问题
26
2021-09
雷电,对生活在我们国家的多数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在夏季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可是你知道吗,在世界范围内,有些地方常年没有雷电,而有些地方却几乎天天都有雷电发生。那么,地球上的雷电到底有多频繁?它们喜欢“光顾”哪些地方? 地球上一秒钟会发生多少次雷电?这不仅是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也是雷电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多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这个数据进行了估算,但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早在1925年,就有专家通过分析雷暴资料,对全球雷电频率作出了估计并得到广泛认可: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电活动。近几十年来,随着闪电探测技术特别是卫星闪电探测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以往地面观测难以涉及区域的雷电观测资料,从而对这一参数有了更准确的估计:全球雷电活动频率约为每秒40~50次,全年总共发生约14亿次闪电,其中有25%为云地雷电(云和地面之间放电),大约78%的全球闪电发生在南北纬30°之间。 另外,根据研究得知,陆地的平均雷电活动密度是海洋的10倍,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因此,北半球的雷电活动总数也大于南半球。在赤道地区雷电活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以春秋季为多;而在中纬度地区雷电活动季节性变化明显,北半球夏季最容易发生雷电,并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在南半球,雷电活动峰值则发生在10月份。然而,即使在陆地上,不同的地区雷电活动也有明显的差异。赤道地区由于对流活动旺盛,全球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这里;而北极和南极地区很少有雷雨发生,因此,那里几乎常年都没有雷电活动。 那么,世界上哪里的雷电活动最频繁呢?全球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赤道附近的陆地地区。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被称为雷电的三个热带“烟囱”。其中,雷电活动最多的区域是非洲的刚果盆地,那里地表热量充足,空气对流较多,几乎一年到头都有雷雨。2003年,有关学者通过分析得出:世界最频繁的雷电活动发生在该地区的卢旺达,那里的雷电密度最大为每年每平方千米80次。然而,2004年,刚果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小山村基夫卡创造了世界雷电活动新纪录。这个小镇离赤道仅有300千米,海拔975米,雷电十分密集,一年中平均每平方千米发生雷电多达158次。 那么,我国哪些地方是雷电多发区呢?通过多年的资料分析得知,我国平均每一分钟发生70余次雷电,雷电活动多发地集中在华南、西南南部以及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一年中的雷暴日数在70天以上,其中云南、海南、广西3省(区)的部分地区超过100天,相当于一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天数都有雷电活动。
查看详情26
2021-09
夏天来临,又到了雷电在天气舞台上一展威风了。每到这个季节,有关雷电防御的提示、指南就会频繁见诸各大媒体。有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在这些防御措施中,总会提到一条:在户外遇到雷电时,最好躲进密闭的汽车里。那么,问题来了:汽车为什么能防雷,它真的是躲避雷击的理想之地吗? 汽车遭雷击后完好无损? 很多人也许都看到过这么一段实拍视频:一辆汽车雷雨天在高速公路上疾驶,突然被一道从天而降的闪电击中!!更让人意外的是,被雷击中的汽车竟然依旧能够安然无恙地继续行驶!!再从网上一搜索就会发现,类似的视频还不止一个。由此可见,汽车不怕雷击真的并非偶然事件。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汽车节目《TopGear》曾经做过雷击汽车的疯狂实验:主持人坐在一辆大众高尔夫汽车内,通过高压放电装置用60万伏的高压电击汽车,来模拟汽车遭遇雷击时是否会对驾驶员和乘客有所伤害。实验显示,在受到高压电击之后,车辆只有仪表盘的指示灯受到了影响,其他各种仪器正常,车体也完全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坐在车内的主持人更是安然无恙。从《TopGear》的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汽车确实是“不怕”雷击的,车内的乘客更不会受到伤害。 这是为什么呢?有关专家指出,这跟“法拉第笼”效应有关。 法拉第笼:防雷击的“金钟罩”? 汽车“不怕”雷击是因为法拉第笼的存在,那么,什么是法拉第笼呢? 法拉第笼是一个由金属或者良导体形成的笼子,由电磁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明,并以他的姓氏命名,是主要用于演示等电势、静电屏蔽和高压带电作业原理的一种设备。1836年,法拉第发现带电导体上的过剩电荷只存在于其表面上,并且不会对封闭在其内部的任何物体产生影响。为了证明这一事实,他建造了一个金属箔外壳的房间,并通过静电发生装置用高压电去电击房间的外壳。验电器显示,在房间内没有出现多余的电荷。房间的金属外壳对它的内部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它完全不受外部电场变化的影响。这就是法拉第笼效应。利用这一原理,高压带电操作员的防护服就是用金属丝制成的,当接触高压线时,形成了等电位,使得作业人员的身体没有电流通过,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对汽车“不怕”雷击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汽车外壳是金属制作的,这十分接近于法拉第笼的条件。有了这件“铁布衫”,当驾驶员在雷雨天行驶时,即便很不幸地被雷电击中,由于法拉第笼效应的存在,汽车内部的电磁环境基本不受影响,车内的人就可以安全待在里面。同时,雷电流会借助雨水通过车体表面达到车轴的位置,通过潮湿的轮胎很快就会将电流传递到地面。所以,车内是在室外较为理想的避雷场所。 法拉第笼在飞机防雷和建筑防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据统计,每架正常运行的飞机几乎每年都要遭到一次雷击,但大多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商用飞机外壳为金属材料,对雷击具有良好的屏蔽效应,飞机内部的人员和设备相对比较安全。高层建筑很容易被雷击,而利用法拉第笼的原理制成的笼式避雷网可以有效地降低雷击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其主体钢结构中的钢构件以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通过焊接方式进行有效连接,这样“鸟巢”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雷网,而“鸟巢”的钢结构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接收闪电的装置,能把闪电迅速导入地下,从而保障了场内观众的安全。 然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汽车、飞机等在室外防雷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汽车被雷电击中时,瞬间的高压电也有可能会损坏车内的电子元件,造成车内的电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严重时还会发生火灾。另外,车辆顶篷、车轮的金属部分在遭受雷击后,还有可能会留下疤痕。 雷电天气如何行车更安全? 通过前文的介绍我们知道,就算是汽车车身可以形成法拉第笼这个“金钟罩”,在雷雨天气时,我们也不能肆无忌惮地驾车出行。有以下几点还是需要注意的。 行车过程遭遇电闪雷鸣时,最好及时把车停到路边安全的地方,远离大树、广告牌等,关掉引擎、音响系统、收音机等,并关闭所有车窗,使车辆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不要去触摸车窗把手、换挡杆、方向盘等,把双手放在大腿上,等待雷电天气远离。 如果在行车途中车子被雷击中,一定不要贸然下车检查车况,因为这个时候车外比车内要危险得多。而应该参考上面介绍的做法,等到雷暴完全过去后再下车。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如果提前收听了天气预报,知道要发生雷雨天气,那就尽量少开车或者不开车吧,等天气好的时候再外出,这才是躲避雷击、保证安全最靠谱的做法。
查看详情26
2021-09
雷电是大气中强烈的超长距离放电过程,通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过程而发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强烈的电磁辐射以及猛烈的冲击波等物理效应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雷电灾害。“雷击一般有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两种形式,直接雷击包括雷电直击和雷电侧击,指在雷电活动区内,雷电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设备等对地放电产生的电击现象。所谓间接雷击指的是直击雷辐射脉冲的电磁场效应和通过导体传导的雷电流,如以雷电波侵入、雷电反击等形式侵入建筑物内,导致建筑物、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的电击现象。”市防雷中心工作人员侍瑞介绍道。 雷电喜爱在尖端放电,因此人如果在户外的大树下、旷野孤立的茅草棚和瓜棚、建筑物的房顶,以及山顶、河边、海边、湖边等地躲避雷暴天气时,较为容易遭受雷电袭击。从雷电伤亡统计来看,农田、在建的建筑物、开阔地、水域等环境发生雷击灾害的比例最高,这是因为,在农田、开阔地、水域等,人们往往单独劳作或行动,而且地势平坦,相对而言人体位置可能较高,因而更容易被雷击中,雷电流可能会从头部进入人体,再从两脚流入大地。由于直接雷击时电流很大,很容易使被雷击者受到伤害。在建的建筑物一般没有防雷设备,钢筋、铁管等电导体很多,因而也容易遭受雷电袭击。 “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在雷雨天照样下地干活,其实这样做挺危险的。今年6月1日贵池区马衙街道杨安居委会刘村村民组一位农妇冒雨扦插山芋苗时遭遇雷击,当场身亡。2011年青阳县丁桥镇居民吴某冒着雷雨天气,带着铁锹到自家的小麦地进行排水,在其高举铁锹进行劳作时突遭直击雷击中,当场身亡。因冒雨劳作而遭雷击身亡的事件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所以雷雨天气切忌下田干活。”侍瑞表示。 七、八月份处于雷暴多发季节 据气象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池州市3月-9月雷电活动较为频繁,其中七、八月份为雷暴天气高发期,与全省其它地市相比,池州市雷暴发生概率较大,全市雷暴年平均日数为42天,最多可达64天。 池州市的雷电灾害时有发生,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及建筑物的损坏大都发生在郊区或农村,主要跟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比较淡薄、防雷设施敷设不到位、电源信号线路架空敷设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市区的雷电灾害主要是感应雷引起的仪器、设备及家用电器的损坏,2009年之后市防雷中心在新建项目中加强对防感应雷设施的监管,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此类雷击事故的发生。 日常防雷误区需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防雷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市防雷中心专业人员也举例进行更正。 误区1:在室内无须避雷 很多人认为,雷电来临时,躲到室内比较安全,但这也只是相对室外而言,在室内如果不注意采取措施,除了会遭受球形雷直接袭击外,更可能遭受间接雷击的侵害,所以在室内防雷要做到:关闭好门窗,尽量远离金属门窗、幕墙、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不要站在阳台上;不要靠近、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煤气管等。房屋如无防雷装置,在室内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并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 误区2:雷雨天气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打雷下雨天,我们家人照旧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市民陈先生说道。这其实是很多人的一种误区,专家指出其实雷雨天气不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为了采热的需要,人们习惯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到屋顶上阳光充足的地方,而这样安装往往会超过建筑物上原有的防雷装置高度,使其完全暴露在雷电直击的范围内,且内置有电加热电源线和传感信号线直通室内,它的金属构件较多,事实上热水器就变成了一个接闪器。建筑物一旦遭受雷击,热水器经常是“挨打”对象,而且部分雷电流将通过热水器的管道、电源线和信号线直接进入用户室内,轻则将导致热水器和家用电器烧毁,重则将出现爆炸、火灾或人员伤亡等。 误区3:金属物品更易被雷击坏 实际上,一些容易招致雷击的物品,其导电性能良好,被雷击中后电流疏散的相对较快,本身并不容易集聚电能。反而那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比如水泥屋顶、墙面等,遭雷击后,更容易在局部产生高压而炸开断裂。因此,做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误区4:矮楼比高楼安全 有人认为,高楼容易成为雷击目标,避雷时躲进矮楼内肯定更安全,这也不科学。如果矮楼与高楼临近,遭雷击的可能性非但不会减小,反而会大大增加。建议完善高楼周边矮楼的防雷设施,从而降低矮楼遭受雷击的风险。 误区5:装上避雷针就能百分百避雷 避雷针只是建筑物外部防雷的一部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设备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器件的大量使用,都存在防雷电冲击能力弱的问题。电子设备在日常运行中常常被雷电击坏,甚至造成系统瘫痪和人员伤亡。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内部防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室外防雷避险知识要牢记 在野外活动或是旅途中遇上雷雨天气,该如何躲避防雷击呢?市防雷中心专业人员来支招。 1、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装置保护的建筑物内,或者很深的山洞里面,若在游泳或在小艇上,应马上上岸,即便是在大的船上,也应躲到船舱里。 2、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高耸、孤立的物体。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不宜进入无防雷装置的野外孤立的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应远离输配电线、架空电话线缆等。尽量避开一些特别容易受到雷击的小块区域,比如岩石断层处、较大的岩体裂缝、埋藏管道的地面出口处等。 3、在空旷场地不要使用有金属尖端的雨伞,不要把铁锹等农具、高尔夫球棍等物品扛在肩上。在蹲下避雷时最好将身上金属物摘下,放在几米距离之外,尤其要将戴的金属框眼镜拿下来。 4、头顶炸雷时,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应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双脚并拢,双手捂住耳朵,避免雷声伤害听力,如果你不止一个人,彼此之间的距离至少要6米,因为多人站在一起很可能会群体遭到雷击。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及作业,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等运动,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赶路,最好先下车等雷电过去,切忌狂奔。汽车内是避雷的理想地方,但开车时,应该格外谨慎、减速慢行,如果有可能,最好将车开到安全地带,等暴雨结束后继续上路。 急救知识需掌握 雷击损害人体的生理效应有三种,一是强大的闪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心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使心脏供血功能发生障碍或心脏停止跳动;二是当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使受害者停止呼吸;三是当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或肌肉闪电性麻痹,严重者导致死亡。 雷击人体时的电流热效应可引起电灼伤,不过电灼伤与一般烧伤不同,伴有电休克,如神志丧失、头晕、恶心、心悸、耳鸣、乏力等现象出现,重者可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还有雷击后较迟出现的白内障、神经系统的损伤等。 提醒大家:被雷电击伤或者严重休克的人,其身体并不带电,施救者应马上让被救者躺下,若伤者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要注意的是,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要中止对被施救者心肺复苏的急救。
查看详情26
2021-09
气象专家提醒,如果在室内,当遇到雷电天气时,要关好门窗,尽可能地关闭各类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闭路、网络等插头,最好不要拨打电话。还有不要接近室内裸露的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也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更应远离避雷针的引线。另外,家中屋顶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最好不要去洗澡,因为水能导电,存在雷击隐患。 如果遇到雷雨天气时,公众恰好在户外,首先要远离树木、铁塔、旗杆、金属广告牌等孤立、带有金属的物体。其次,如果此时你正在游泳,要赶快上岸,离开水面。因为水面易遭雷击,况且在水中若受到雷击伤害,会增加溺水风险。此外,汽车是比较理想的避雷场所,打雷时,正好在开车的人要注意关紧车窗。野外放牧或劳作时,应尽量躲避到室内、山洞等安全的场所,千万不要在树下等引雷的地方避雨。但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应尽量蹲下并低头,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千万不要用手撑地,避免因雷击所产生的“跨步电压”对人体造成伤害。 万一遭遇雷击怎么办?气象专家建议,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先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再处理烧伤创面。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盖上敷料,若无敷料可用清洁的布、衣服等包裹,及时转送当地医院救治,并采取抗休克措施。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呻吟的人不要紧,应先抢救那些已无法发出声息的人。如果遭受雷击者衣服着火,此时应马上让伤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并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 气象部门强化雷电监测预警和防雷科普宣传 据了解,为切实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轻或避免雷灾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西藏气象部门不断加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及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目前在西藏全区范围内建立了由34个闪电定位仪和多个大气电场仪组成的雷电监测网,开通了电视天气预报、手机短信、微信微博、西藏天气APP等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发布渠道。 同时,切实加强防雷减灾监管工作,每年汛前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检查。今年还首次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对西藏全区287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易燃易爆场所开展防雷安全“全覆盖”专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并与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逐一签订了防雷安全责任书。另外,还加大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开展了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牧区、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寺庙”等气象科普“七进”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雷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特别是针对汛期虫草采挖季节发生雷击伤亡事故高发的特点,从2014年开始,连续6年组织防雷工作人员深入那曲、昌都、山南等地虫草采挖现场向农牧民群众面对面宣讲防雷科普知识、发放藏汉双语防雷避险手册、挂图等资料,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好评。 气象专家表示,针对当前西藏强降雨、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发的特点,西藏气象部门将严密监测,适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信息,提请公众随时关注了解天气服务信息,以便提早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查看详情26
2021-09
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包括活动板房、简易房、帐篷等)往往很多,救援人员和集中安置群众密集,而且临时搭建的救助设施也较多。在雷电活动频发季节,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的雷电灾害防御显得尤为重要。雷雨天气发生时,宜采取以下措施防御雷电灾害: 当你在活动板房内 雷雨期间,活动板房内的人员尽量远离活动板房边缘,避免直击雷的伤害。尽量远离活动板房的金属支撑杆和金属构件,因为这些金属支撑杆可能产生旁侧闪络,危害人身安全。 若雷电在活动板房附近的上空活动,应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蹲在活动板房内的干燥地面上。千万不可躺下。 当你在帐篷内 在避震帐篷的搭建选址上,应远离危、旧建筑以及山地滑坡地段,选择整体地势和植被高度较低,且空旷、干燥的地方搭建临时避震帐篷。切忌在大树下搭建避震帐篷。 雷雨期间,在避震帐篷内,应尽量远离帐篷金属支撑杆。切忌触摸金属支撑杆。 雷雨期间,尽量不要触摸避震帐篷内的电源线及开关。 当你在野外 雷雨期间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铁锹、镐等金属工具物品扛在肩上,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 若雷雨期间身处树木、灾区楼房等高大物体下,应该马上离开。千万不要躲在树下和孤立的草棚内。 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不要接触防雷装置的任何部位。 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不要在野外游泳。 如正在驾车,应停在远离树木,危、旧建筑以及山地滑坡地段的路边,留在车内。 雷雨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摩托车和开敞蓬拖拉机。尽量避免在山区公路和可能因地震垮塌的建筑下行驶。 雷击救护知识 气象专家指出,雷击可能使伤者的衣服着火,可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盖上敷料。 如果触电者昏迷,应使其成卧式,保持温暖、舒适。立即施行触电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遭雷击后如抢救及时则有可能复活。如能及时抢救(如人工呼吸),往往还能恢复心跳和呼吸。
查看详情